从“中土如轮”,谈“运转中焦,托透邪气”之治法

黄元御、彭子益、李可诸公,有“一气周流”、“圆运动”等思想,其肇始仍为中医经典,笔者曾经看到这样的说法:“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该说法确实符合天地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也可同太极拳理论互相印证。

2019年前后疫情期间,笔者在臧老师带领下同经典中医团队一起整理古今治疗瘟疫的文献汇总,发现关于温热、瘟疫、温疫等疾病初起时的治疗,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治疗,有一些处方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我们大概做了一些梳理:

  1. 败毒散

  2. 人参败毒散

  3. 香苏散

  4. 十神汤

  5. 藿香正气散

  6. 不换金正气散

  7. 参苏饮

  8. 橘叶(橘井的传说)

等等

这些处方出现用于治疗瘟疫初起之时应用的频率很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些方剂的共同特点:

  1. 皆有一些芳香类药物

  2. 归经多归如肺经和脾胃经

  3. 这些药物有的时候可以和补益的药如人参、大枣等结合使用


我们以藿香正气散为例,都说这个药方治疗“胃肠型感冒”,那到底啥是“胃肠型感冒”呢?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的一个条文: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

这段话说的意思是感受风邪,会从经络络属的部位感传至对应的脏腑,当然,不同人的脏腑各自有其不同的虚实盛衰,那么风邪也会乘虚而入,发生疾病。

所谓的“胃肠型感冒”从中医的角度看就是胃肠功能素虚或失调,感受风邪后症状表现以胃肠症状加上外感症状的一类疾病。

我以前写过,葱豉汤,好像归肺肾经多些,而姜枣茶则走肺心脾胃居多,也是如此。

而上面举例子的八个处方,加上《桂林古本》的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他们可以放在一起去理解和解释的,下面我尝试使用“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理论来把这些处方讲解清楚,后方附有详细的案例,以便于大家理解和思考。

我画了一个图:

我们的脾胃,是升清降浊的,这是运转的动力所在,有动力,四维就可以运转起来,有运转,就有升降,上面的那些药方,就是通过芳香化湿透散行气,使中焦轮转起来,进而把邪气因势利导的向上向外推出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然,若涉及到气血阴阳不足的则可酌情加入参附归芪等。

下面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朱某,女,12岁,中牟县人,2023年12月3日首诊:患儿发热数天,胃部胀痛,按之不舒,喉咙稍痛,不思饮食,纳差,两天未解大便,发烧,且高热持续。就诊前,曾服用两个药方:柴胡桂枝汤加葛根和大柴胡汤。服药后大便略通,但发热不退。就诊时患儿脉搏仍浮弦而数,舌苔略腻,肚腹胀满疼痛,大便服大柴胡后略溏,因思已用下法而热不退,或可斟酌再行疏导通畅之法,因此处方柴胡加芒硝汤。用量如下:柴胡 16克   黄芩 6克   姜半夏 12克   党参 10克 炙甘草10克   芒硝4克(后下)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切开为引。两付。服一剂后,仍然热未退,且腹仍胀,患者又寻我们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臧云彩老师就诊,老师诊察后处方:桂本伤寒杂病论——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炒枳实 10克   陈皮 15克 桔梗 15克 半夏 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6片切开为引。该方服用后第二天,热退,胃疼肚疼消失,余药未服。

按语:当时老师分析,用通下的方法效果不好,可以宣通气机,像打太极拳一样,先上提再下降,在《桂本伤寒杂病论》中,该方条文里面的“肘内痛”,对应的是中焦气机不畅,方中桔梗开宣肺胃之气,陈皮往四周疏理气,半夏生姜让中焦痰饮随气四散而化,甘草和胃,枳实让有形实邪向下畅导,使人体气机周流运转畅通。

案例二:后又过数月,我家孩子因冬季寒潮在老家受寒,加之进食太多,出现发热咳嗽喘急发热,舌苔厚腻,口气臭秽,当时无法把脉,根据经验先处厚朴麻黄汤宣肺止咳化痰,服药后热退但仍口气臭秽、咳而上气、喘憋、痰声漉漉,到家后诊得脉滑,而非脉浮紧,说明表闭不严重,故舍弃厚朴麻黄汤,也调整为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一两天时间,即舌苔清爽,咳嗽消失。

案例三:见图片:这是一个11个月大的小男孩,病情是孩子妈妈整理的:

孩子晚上体温升高,除了灌药出汗,其他时间一直不出汗,舌苔白,肚子还有点胀,时有手心热,腹胀,不愿意喝水,灌药出汗,精神稍差。

当时处方:

家长反馈:

放屁是中焦轮转开始恢复的表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脾胃的齿轮开始转动起来了!后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小剂量一付以收尾。

案例四:刚才举的是一些小病例,小病,那么通过运转中焦的办法,也可以治疗一些大病,这个案例我记不起来名字了,如果后续找到了我们再重新整理出来,该患者为中年女性,中等身材,形体瘦,出现胆道梗塞,肝功能好多项指标高升异常,大便不通,在省医住院需要手术,患者孩子不愿做手术,遂带着腕带前来就诊,见患者消瘦面黄,平时情志不遂,胁下胀满憋胀撑顶不适,怕冷。遂处方:大黄附子汤合上五磨饮子。服用几天后复查,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患者更加不愿手术,后被办理出院回去调养。

几个月后,笔者又遇到一例郑州南龙湖患者,男,35岁,一二十年不吃早饭,近一周出现严重黄疸,脉弦,胆囊体检好多结石,面色黄,略显晦滞,一伸舌头,舌淡苔白腻而润。此时,还能用茵陈否?

当即处方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以运转肝胆脾胃,让气机周流,方可退黄,处方:炒枳壳 30克   新会陈皮 15克   桔梗 15克 清半夏 30克 炙甘草 10克   生姜6大片 七付。患者尚未服完药,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改善。

按语:此案除了中土轮转不开,连带着肝胆也运转不开,这就是木土壅郁,所以此次选方,除了通腹之外,又选用了运转肝胆脾胃的五磨饮子,果收良效。由此可见,中药要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非得在“气机”方面多加体悟,蛮力有时不可取。

当然,这里面的方,有的运转中焦为主,有的加的有解表散邪的药多一些,临证时应当根据情况灵活变通,此方面不复多言,文章写完了,有心者用心阅读,相信自会有感。